最新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精选_高一教学反思

吴倩怡 0次浏览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平时的生活中,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最新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精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重分析,轻感悟。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本文主题和离别情感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离的诗文进行对比学习,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应用,轻精神。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促织》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捕蛇者说》,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同时给予广大劳苦大众同情,甚至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本的内容。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2)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3)

这个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重点班的语文教学,领导的信任、学生的渴望、家长的重托皆系于我一身。因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啦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这一学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家里父亲病重,单位任务繁重,一方面我是班主任,带两个重点班的语文课,一方面又要参加师大省骨干教师的培训班,面对如此的重担,我精心安排啦时间表,尽最大可能做到事半功倍:上午去师大培训,中午去照顾父亲,下午在学校上课,处理班务,盯自习,晚上在家备课,完成培训作业。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帮助下,终于度过啦难关,比较圆满地完成啦各项任务。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啦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备课情况。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经常对我们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刚开学的时候,由于从高三下来后,对高一的教学工作需要一个适应期,也由于工作量比较重,我忽视啦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为只要把教材钻透啦,想方设法令课文上地生动,学生就易接受。然而学生却不买帐,课堂效率也甚微。渐渐地我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而也留意起学生的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高一新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术语教学,同学们不能适应,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两个班的同学都各有特色,比如二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上课气氛积极;而一班正好相反,上课需细嚼慢咽,但整体朗读水平较好;二班注重个人能力,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立学习。如果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就不理想。经过实践的检验,我充分认识啦啦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将会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因而在备课的时候我已做到啦“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二、上课情况。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啦。为此我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教学技能。上课尽量做到使内容丰富,实际。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并且每天都以充足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

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语言,就需要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我坚持每节语文课前抽出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读,来提高他们的语感。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由于经常念一些名家名篇,也培养啦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有些学生甚至做到啦出口成章,可谓一举多得。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啦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啦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这也培养啦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拓宽啦视眼,有啦写作素材。

当然回看自己的授课,我也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自如地驾驭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其中困难。

三、课外辅导情况。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啦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重新建立这些同学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如发现学生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制背诵等方式,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基本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令人欣慰的是我教的两个重点班的成绩明显好于其他两个重点班,辛苦的努力终于有啦回报。我明白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4)

今年适逢高中新课程实施第一年,困难与挑战并存。作为一线教师,自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就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施中。截至期中考前夕,我们高一语文已完成了必修一(模块一)的教学任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但新课改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让我们萌生了不少困惑。下面着重分析语文模块一的考试情况及整改措施:

本次期中考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较为规范的综合测试,为让学生们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所以本次考题立足课本,难易度适中,其命题形式及内容兼顾高考命题的基本题形及语文新课改的考试趋势,不出现偏题、怪题。考试结果基本上达到预期的考查目标。但由于本次试题区分度不大,缺少难题的比重,所以尖子生未能彻底冒出来。全年段24个班级,最高分121分,仅有一个。通过考试,也发现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选择题及名句默写类知识基础题都存在较多不应有的错误。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说明部分同学对学习或考试掉以轻心、不够踏实、不够认真。同时也不排除考试技巧的掌握程度不熟练和考试心理有待提高。

2、能力性中难度题失分普遍较高。本次阅读试题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古诗鉴赏三方面,需要较强的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考试情况来看,此类主观题一些答案表述不够严谨、全面,缺乏整体把握文段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纵深度。

3、本次考试为半命题作文,方向明确,跑题者甚少。但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挖掘不深,文体格式较为单一的情况。需要大力提高作文创作的个性化特征及创新意识。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和提高:

1.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和领悟,定期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多听观摩课,切磋教技,交流教学教法。时刻关注全国高考的改革动态,了解语文高考的改革的发展趋势,吸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

2.课堂常规教学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求“新”求“活”,大胆创新,多加强口语表达训练和书面表达训练。教学内容,既要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紧跟高考语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

3.要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改进教学方式,要多运用激励式、诱导式教学,促进学生生发性学习潜能,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语文成绩突出的同学,要适当引导,使他们成为培优的种子。

4.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古诗文背诵篇目的默写,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报刊、杂志,扩大阅读量,建立读书笔记资料库,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5)

在2xxx-2xxx学年度,我担任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阅读教学上。

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以往的阅读课上,我总是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师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先入为主,造成了思维的定势,严重地干扰了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中学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

这一学年度我是从高三下到高一年级的。从高三到高一年段,语文教学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学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高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投入十分积极的,毕竟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关键选择。而这届高一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似乎是个负担,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热情。

这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我接手开始。我总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学习的状态,提供了很多可以执行的学习方案,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而言并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学不够生动有趣,还是教材缺乏吸引力,还是这些学生早已厌倦了语文学习?我至今还不敢轻易下断言。因为高一(10)班的学生,有十几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我是比较满意的,我从这一学年度一开始就布置的那些积累知识、背古诗、读名著、练字、增加阅读量这些工作,他们基本上始终都能够保持高度的热情,而且能够坚持。而高一(11)班的学生相对就要差些。

但另外的学生分了好几个层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么读语文,但并不愿意花时间,认为考试前突击很有效,平时能够偷懒的,尽可能偷懒;一部分是根本不怎么学语文,因为他们认为语文不读照样可以学好,反正这么多年的语文学习都熬过来,尽管成绩不理想,不是照样过日子?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毅力不强,总是坚持没有几天就放松了,老师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这种学习习惯,长期养成的惰性很难改变,尽管老师鼓励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那根弦,这些学生事实上他们也很痛苦,而教师面对他们的反复,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经常提醒帮助他们,尽管知道非常累,尽管知道这样做并不一定有效,但我还是坚持做。

于是我在想:也许是我这个当老师的没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也许是对语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还没有到一定水准,也可能是学生本身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这届高二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极为被动。

也许下一学期我得得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尽可能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点兴趣和成就感,也许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和热情。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6)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在开始诵读阶段,我让学生分段、分层地进行,最后要求连贯地背诵全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7)

一、我的教学设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将译文教给学生,也不是简单的把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出题互考、自我评点分析、小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同时将翻译文言文中应当注意的“实词、虚词的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几个方面以“吴老师的几点建议”的方式出现,这样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2、在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中,我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条理的引用课文中或《史记》中的相关语句陈述理由,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手段的灵活性——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的综合运用。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依*板书向学生再现教案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师工作量大、课堂容量小、直观形象性差、教学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板书的效用,使教学任务无法圆满完成。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学生的知识需求在总体的连贯中有局部和阶段的跳跃,教师无法全面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知识需求,多媒体课件围绕课堂主线设计,播放顺序相对固定,无法实时更新内容,只能为教学提供辅助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居于次要地位,而板书展现的是学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进度和现场情况,自由书写和发挥,所以在准备本堂课时,将板书和课件两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处理课件和板书的比例,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努力提高师生间的教学沟通,对我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

(三)教学的互动性——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这堂课的环节时,在教学互动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教师定位。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分别设计一组问题和一组习题,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2、学生定位。我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 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受益。如在刘邦和项羽性格分析这一环节中,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学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辨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四)课堂的开放性——重视课内学习和课外研究的衔接。我充分利用《鸿门宴》这篇经典课文在教学中的代表意义,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内外的衔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铺垫。1、通过普遍性体现开放性。强调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重点突出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掌握较强的文言文自学能力,为日后学习其它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2、通过联系性体现开放性。把《鸿门宴》放在整个《项羽本纪》甚至是整个《史记》中学,通过读本上的《乌江自刎》的学习,分析项羽英雄末路的豪迈与无奈,批判项羽“自矜攻伐”的错误观点,揭示项羽性格对其鸿门宴后政治命运的重要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史记》中人物传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本纪、世家、书、传、列表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具备读史鉴史的能力。3、通过研究性体现开放性。把学生搜集资料、研究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来设计,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学飞的过程,避免不了磕碰,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避免“扶上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鱼、渔”的关系,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向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要知识,使他们搏击知识长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锻炼。

二、 教学后的几点反思:

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知识细雨向学生无声倾注的过程,在《鸿门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

(一)教师要认真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备课施教的准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正确把握课程进度,最大限度的输出知识。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我努力为自己“充电加水”,认真归纳了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查阅了大量的评论资料,对项羽的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认真研究借鉴了同事们给出的无私的的教学建议,使我在翻译方法指导、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体处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这堂公开课让我有了一个对自身素养全面审视的好机会,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我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缺乏、文化底蕴的相对浅薄,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有些稚嫩;随机应变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课堂上显得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修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训练“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设计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学识,必须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中培养。

(二)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备课施教,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语文课,不应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应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如《鸿门宴》小结课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小结回顾,更是读本《乌江自刎》的导入,是指导学生阅读《史记》一个信号。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和障碍点,预测学生理解问题可能的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好针对性准备,依据教学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回答、讨论结果和观点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时点拨和指正学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表现,通过适当的表扬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维倾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