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失孤观后感。
我们的思绪常常会随着作品的走向而流动。观众们的观后感能够反映出作品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和作用。多写观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共情能力,你是否也对写观后感有些疑惑呢?根据您提出的要求,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一篇“电影失孤观后感”。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随时获取更多信息!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1)
这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的电影也渐渐开始直白的讲述生活中的黑暗面了,虽然暂时只能是这种。
刘德华无论从造型,精神,动作,神态都值得大家走进电影院去支持这部电影。而他所演绎的角色又是那样的真实且发人深省。
这样的电影真的不适合用电影拍得好不好,剪辑好不好,配乐好不好,情节好不好,逻辑好不好这种思路去评价,当这样一个话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想无论是努力诠释角色的演员还是讲述这个现实的导演,应该都更希望看到生而为人的我们去重视去看见社会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吧。
这部电影出来应该就会被拿来与《亲爱的》进行对比,但几乎一样的社会现实,你要导演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宽容一点,就像雷泽宽对这个世界的宽容一样。他被渔场大妈打后,说这只是他第一次被打;看到被人们丢弃的宣传页,他默默捡起擦净;他寻找自己的孩子,同时尽力帮助别人寻亲......
十五年,一辆破旧的摩托,一面飘扬的寻子旗帜,一个磨损的黑色挎包,陪着他走过了众多中国人口密集的城市。那幅残破的地图上标注着密密麻麻他寻子去到的地方,他说"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在这十五年里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自己对得起他。"
他当然有抱怨,当然有恨,他问"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被拐走",但现实的残忍并没有让他变得十恶不赦,反而在十五年的寻子路上,人情让他更懂感恩,更愿帮助别人。出场时船上摩托车上的人,给他带路偷偷塞钱的警察,帮他修摩托车不收钱的曾帅,网上线下的自愿者等等,他笨拙的将得到的滴水之恩一笔一划纪录在本子上,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人的淳朴与善良,认真与执着,也让我们感受到人间之爱,我觉得这是《失孤》与《亲爱的》最大的差别。《亲爱的》里主要是丢掉孩子的人组成一起互助互勉,而《失孤》加入了很多普通人的力量,手机转发,拍照上传,帮助打一个电话,哪怕安慰一句,等等,对这样的家庭这样走在寻亲路上的人来说也许都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让他们不再那么孤单,也能更快找到丢失的亲人。
最后想说,希望人群的温度能逐渐回暖,不要太过冷漠的对待别人和世界,我们常觉人世冰凉,细想一下,不正是深处其中的我们使它冰凉吗?如果常怀感恩与慈悲,常带微笑和热情,这样的社会悲剧也许同时会减少。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2)
睡不着,于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妹妹看完这部电影受教了,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完影片我问妹妹,影片写的是怎样凄惨的故事,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满眼郁郁葱葱。她没有回答,我说是希望,那个年轻的妈妈,坚持着,在马路上不断散发着寻子的传单,在大雨中撑着伞等待,她撑起的是希望啊。但当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却离去了。还是希望,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失孤的父亲为何不让失家的男孩见那失孤的母亲?因为希望,父亲怕男孩击碎了妈妈的希望,怕她撑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几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备放弃。那父亲说,你只找了几天,而我已经找了十五年。那男孩儿惊醒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影片反复出现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载体啊!
这说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坚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个凄惨得有些压抑的故事,但导演还是不断放飞希望。所以影片发生在春天,满眼花开了,树绿了。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导演不希望人们太绝望。失孤父亲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给钱的交警,免费修车的小伙(后来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证了佛法的舍得、报应),众多的志愿者的温情,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粉饰太平,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
当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艰辛。失孤父亲也有困惑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何丢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动摇他的坚持是否有意义。失孤父在问佛,其实问出了所有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亲和出家师傅的对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这是个很开放的结尾,对于这段话,每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因缘。
影片最后,父亲又上路了,因为他更坚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觉得自己是父亲,他觉得他和儿子就剩一张窗户纸。
佛法讲因缘,我讲希望。我还不够成熟,有些道理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样,始终要坚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并不断告诉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奋进。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3)
衣衫褴褛的农民工、普通平凡的修车工、竹林、码头、夜市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和场景,伴随着淡淡忧伤的背景**,在荧幕上不断的变换,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心神沉浸入《失孤》这部影片之中,同动辄成千上亿的大片相比,《失孤》的没有跌宕起伏故事情节,在平淡的情节中没有故意营造苦情催泪,毫不煽情的剧情,依然让人感到点点滴滴的温暖,总是在我们眼角水雾弥漫的瞬间,催促着我们进入下一种情绪,如同影片中雷泽宽历尽苦难,却寻儿不遇的无奈,我们被剧中雷泽宽和曾帅两人如同父与子般的温情所打动。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如同那成片的绿色一样,在无尽的失望中的给人予以心灵上的安慰,绿色承载这无限的希望,在欢乐中透着一丝丝无奈与凄切,但基调是积极的向暖的,与如画如诗绿意盎然的场景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没有故作的艰深或宏大,却有一番对尘世的感慨。
在所有的失去中,最痛苦的失去,莫过于年轻的父母失去孩子,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温暖的怀抱,影片开头,便是一张一岁半婴儿的**,孩子清澈纯真的眼神与将要上演的世间丑恶形成鲜明的反差,让我们很难将如同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同阳光底下的黑暗联系起来,《失孤》的原型**于现实生活,丝毫没有夸大人物的苦情,而是通过一张地图、一辆临近报废的摩托、无数张被散发的寻子启事,满脸沧桑、衣衫褴褛包裹下那黝黑干裂的**,来让观众理解雷泽宽这15年里,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为寻找到孩子所历尽的千辛万苦, 在渡轮上,**黝黑,胡子拉碴的雷泽宽,满身的尘土下的身躯早已疲惫不堪,因而骑在摩托车上把头埋进胳膊里,摩托车后面插着一面寻子的旗子,在无声的诉说着主人公的目标,渡轮上一个市民拍拍休憩的雷泽宽,讲述着自己对失踪孩子的看法,最后发出 “别找了,你这样找不到的……”的叹息时,同乘渡船的一名乘客却因看不下去动起手来,渡轮上其他的人这时有拉架的有劝的,雷泽宽则默默地从挎在身上的包里取出印好的寻子小广告开始在渡轮上发放,平淡的剧情中透露出淡淡的温暖。
和以往的打拐题材的影片不同,影片从众多视角表现了拐卖儿童这一题材。影片中一方面是雷泽宽,锲而不舍地骑着摩托不断行走,不断询问,四处探访,历尽苦难,在15年光阴流逝中苦苦寻觅着儿子的消息。另一方面被拐的孩子曾帅,却因为被拐卖的经历,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阳光下,因为没有身份证,不能乘坐火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影片让一位寻找孩子的父亲和一个寻找父母的孩子以特殊的方式相聚,通过两个不同人物的相遇,雷泽宽和曾帅在同行的路上,渐渐产生了虽不是父子、却情同父子的依恋,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详实的描述,只是用了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去几个场景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曾帅则是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在寻亲的路途中,雷泽宽和曾帅经历了很多温暖的时刻,一起吃霸王餐被罚洗盘子,洗澡后把大腿压在对方身上睡觉,因害怕彼此走丢而互相发脾气,在打工洗车时的忽然互相泼水玩了起来,两个失去了生命中重要一部分的人,在对方身上寻找到了一直渴求的感情,这是一种更特别的情感体验,当雷泽宽回头不见曾帅时露出的焦虑与不安的细节,虽然滑稽,但却让人倍觉回味与真实,而与曾帅嬉戏打闹的过程,内心孤独寂寞的的一位父亲终于找回了难得的笑容。
天亮后,雷泽宽选择了再次上路,行驶在无尽的路上,渐渐隐入那一片天地之中,雷泽宽虽苦苦寻觅了15年,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但是帮助曾帅找到了他的生父生母,影片用细节打动人心,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打拐这一热点话题的思考,用了深入浅出的笔墨去刻画雷泽宽这个角色,让观众主动走进了角色的内心,哀而不伤,悲而不凄,抒发出更深厚、更有韵味的情感,形成最贴心的抚慰,送给那些与亲人失散的父母和孤儿。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4)
在中国的社会关系环境中,父子是一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会高于众生、高于世界,甚至高于自己,变成一种超脱自然的爱,可以具象出一个“孝”字,拆分开来便是老与子。电影《失孤》便是将这种关系演绎到极致,讲述了一老、一子的故事。这是一部以“打拐”为题材,以寻子为主线,以父爱动人心的温情公路片。由已为人父的刘德华,人气小生井柏然主演,梁家辉、吴君如助阵,相信随着3月20日上映时间的临近,应该会为时下乌烟瘴气的电影市场乱象,带来一缕清风。
这部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八个字便可概括:失孤-寻孤-遇孤-成孤。影片开篇,便是一张婴儿的照片,清澈纯真的眼神与将要上演的世间丑恶形成鲜明的反差。之后,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一副民工打扮出场,明明可以靠脸生存的他,就是这样任性到偏偏要靠才华。接下来的5分钟,他没有一句台词,只通过眼神的变化、肢体语言的表现,来展示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选择这样的开头表述,让处于喧嚣世界的观众很快静下心来,来看“失孤”的刘天王如何踏上“寻孤”旅程。
《失孤》并没有夸大这个人物的苦情,而是通过一张地图、一辆临近报废的摩托、衣衫褴褛包裹下那黝黑干裂的皮肤,来让观众理解他这20__年里,为寻子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后来,井柏然饰演的孤儿曾帅闯入了他的生活,影片进入“遇孤”的情节。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曾帅已不是一个孤儿,因为他知道自己太多身世,相反雷泽宽成了孤儿。曾帅寻找父母的过程并没有很曲折,他的出现更像是为雷泽宽编织了一场梦,哪怕没有血缘关系,但这对老与子的关系,已经达到的“爱”的层次,也成为影片中最精华的部分。
曾帅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庭。雷泽宽开始梦醒,发现原来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儿,他踏遍祖国各地,表面是寻子,其实更是像一个游魂在跟着一盏明灯在踱步,用寻子的行为来麻痹自己冰冷的内心。于是,《红楼梦》一样的结尾来了。影片中段,有雷泽宽烧香拜佛的情节,这样的伏笔也预示了结局最终是来佛理来化解。执拗,称为痴,与其找不到,不如放下,所谓缘起、缘灭,缘聚、缘散。这样的编排,又将影片上升到一种哲学与禅意的高度,令人回味。
影片中还有一位寻找儿子的母亲作为辅线,她在自己儿子获救的同时,并没有耐心得等来那一刻,最后绝望得选择了跳水自杀,同类型影片《亲爱的》也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这个桥段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其实是雷泽宽的另一面人性的体现,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母女团聚可能就在后天,但大多数人往往绝望得死在了明天。此外,影片运用大量自然风景,甚至让人有点看“请您欣赏”的即视感,但这种镜头与主题绿色彩的运用,恰恰是导演的用心之处,因为绿色恰恰代表着生命、生机和希望,并时刻向观众传递着这种力量,足见这部电影并非打着明星的旗号消费苦情,而是一部真正的诚意之作,催泪大片,值得一看。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5)
“这些年来,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觉到:我,是一个父亲。”
一个人,一辆摩托,一面旗子,走过了十五年春秋。——电影《失孤》讲述了父亲雷泽宽为寻找自己走失的儿子而经历重重困难,却仍不放弃、坚持寻子十五年的故事。——电影中,刘德华完美演绎了一位父亲的刚毅与爱子之心,让人怜悯却又心生敬意。能坚持十五年且仍不放弃,这是多么强大的毅力与多么深厚的爱凝聚的力量才能让他坚持十五年!
而电影原型郭刚堂寻子二十四年,也终于在7月11日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时隔二十四年,父子终相聚,《失孤》中残缺的结局终是美好的。
二十四年,可能只有郭刚堂自己知道他是如何走过来的。无数的辛酸与痛苦、无数的困难与阻碍,挡不住他的寻子之心。电影中,刘德华吃饭时的样子,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幕,仅仅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便近乎完美的演绎出了雷泽宽这个失子的父亲生活的是多么的艰难。
即使他是孩子的父亲,在寻找一段时间无果后,放弃,也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斥责,即便是良心上也不会过不去。但,凭看远超常人的恒心,他真的寻找到了几乎绝不可能再找到的孩子。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所有人尊敬。
“如果看到他,请告诉我”,这可能是这个父亲在这几十年中,唯一的希望。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6)
《失孤》这部今天上映的电影。走进影院没几个人,也许是工作日、或许是文艺片本来就不受观众青睐。《失孤》是华谊兄弟、聚焦打拐题材的电影,影片改编自真实的社会新闻,也是目前我们社会面临严峻挑战的一个社会问题。影片由著名影视剧编剧、制作人彭三源导演自编自导,由刘德华、井柏然、梁家辉、吴君如主演。《失孤》的确是一部品质较高的文艺影片,此片电影票价不贵就30元每场,也充分说明华宜公司似乎在做公益事业,影片没有商业片中华丽夸张的铺排,影片以一细腻独到的视角讲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反映着电影人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艺术表现,主题突出、选题极具有社会意义。《失孤》讲述了两岁的孩子雷达在1998年的某一天走失,父亲雷泽宽(刘德华饰)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历尽艰辛,偶然遇到了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小伙曾帅(井柏然饰),两人一同踏上寻亲之路,途中两人建立了父子般情谊的故事!影片情节没有太大的打动人心,但看的我很揪心,整场影片108分钟,我叹了15声的气!电影整体呈现出非常暖心的风格。电影最令我感动的画面是雷泽宽在高速走错方向,被交警拦下后,警察耐心引导还偷偷放了两百元给他的整个过程,看后我眼睛湿润了,我赞赏这个警察同志的爱,他是目前我们社会需要传递的爱,尤其是执法人员对弱者的爱!
如今每年走丢、被拐的小孩,高达二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多少个家庭无尽的悲剧,这是需要整个社会去正视,这不是仅靠国家和家长的责任,还需要社会的力量,这不是一个家庭伤痛,还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值得每一个当父母的深深思考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7)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两岁的孩子雷达在的某一天走失,父亲雷泽宽(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历尽艰辛,偶然遇到了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小伙曾帅,两人一同踏上寻亲之路,仅一次修车经历让两人结识,在了解到雷泽宽的寻子历程之后,曾帅不仅没有收取修车费用,更与雷泽宽一起踏上寻亲之旅,途中两人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谊。
电影《失孤》从头到尾看完之后,感受颇深,非常催泪的一部电影。特别能体现现在社会热门话题,人贩子。《失孤》和电影《亲爱的》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都是走亲情路线,讲述父母对自己孩子那份爱。影片中有很多片段都很感人,苏琴一周半的女儿周天意被拐卖后天天以泪洗面,精神几乎蹦贵,最后无法接受现实,选择跳海自杀。每一个有孩子的父母都能体会到做父母的不宜,正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电影看过之后我眼圈顿时红了,心里不是很好受。当我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我也可能会这么做。最后愿天下父母平安、健康。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8)
看完电影《失孤》,很多人和《亲爱的》等寻子影片对比,对比之下有优点有缺点。我一开始看到海报上刘天王的造型时,感觉到天啊,这简直就像是从安徽农村来的千里迢迢寻找孩子的父亲。所以看完以后,结合原型故事和电影写个短篇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9月21日,郭刚堂两岁幼子郭振走失,从此踏上漫漫寻子路。十几年中,为了寻找郭振,他骑摩托车找遍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行程逾40万公里。过去,儿子郭振至今仍未找到。
《失孤》的主角雷泽宽的现实人物原型郭刚堂有典型的70后烙印,不直呼刘德华,叫“天王”。除了口音不像,郭刚堂觉得,“天王”把他心里的悲苦都演出来了。
乞讨、流浪,为了省钱找寺庙道观借宿。饭馆老板、街头混混、桥洞里占地盘的流浪汉,怕跟人起冲突误事儿,所有挑衅、嘲笑、刁难都不去理会。明明笑不出来,也要硬挤出张笑脸,求这一路上的人行个方便。
,二儿子郭伟出生。产房外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时,郭刚堂短暂地进入了现实生活。 如果能陪二儿子身边,会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就这么阴差阳错十几年,让他缺席了两个孩子的童年。如果可以,郭刚堂希望能把自己劈成两个。一个在路上继续寻找大儿子,另一个留在老家,陪伴父母妻儿。“天王演得好是好,但电影里只是我的一部分。”郭刚堂说,“我心里的纠结,天王没有演出来。”
看完影片客观的讲,除了一口的港话,天王在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可以说是逼真和感动。脸上呆滞而近乎绝望的眼神望着远方,找寻失去的孤儿。和井柏然一起嬉耍时,我感觉他像一个孩子,许久没有亲人温暖的孩子,就这样两人在一起寻找的日子互相得到了慰藉。
电影中雷泽宽说“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这句话一直在心里念叨。不能绝望,绝望就什么都没有了。找一个坚持下去的信念,相信孩子还活着,相信只要在路上,就会与孩子越来越近。
现实中,郭刚堂却面临着抉择,是继续找孩子,还是回家照顾生活艰难的妻儿。有次郭刚堂从外地回来。张革命和他去学校看住校的儿子。学校是市重点,大部分子弟非富即贵。正是午饭时间,孩子们的午餐自然都很丰盛。在人群中找到郭伟时,他拿着两个干巴的烧饼,正在往上面挤一包类似辣条的东西。别人的孩子吃排骨鸡蛋,自己儿子吃烧饼。那一瞬间,郭刚堂问自己,“我做的真的对吗?”
电影中,雷泽宽风餐露宿,一心一意找自己的孩子,而且也帮别人找。最终虽然自己的孩子没有找到,却帮助了井柏然找到了自己的生父。
现实中,郭刚堂帮助了许多家庭找到了孩子,但也害怕,全国那么多丢孩子的家长,都来让他帮忙找孩子,他有心无力。“再有就是,那些养父养母们都恨死我了,觉得我破坏了他们的平静。”他说。
影片中,我看到了全国好心人和志愿者的正能量,他们都怀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情心,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做点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转帖,随手一塞的两百元钱,都能带来莫大的希望。
现实中,令人慰藉的是,郭父遇到过好心人多于滋事者, 唯一一次大冲突是有年在河北,路边吃饭时碰到几个醉汉,原本挨了几下可以忍过去,但对方把旗子从摩托车上扯下,在孩子的照片上跺了几脚。
影片中,雷泽宽都会默默的记录帮助过他的那些人,留着以后感谢他们。
现实中,天涯寻亲协会成立,郭刚堂计划建一个寻亲网站,他希望每一个与亲人失散的人,都能借助网络的力量,尽早团聚。
也许岁月的洗刷磨平了孩子的记忆,希望孩子还活着还记得,希望不管目前身处的家庭贫富如何,养父母待你如何。不要让亲生父母为你担心,让他们知道你过的怎么样,开不开心,吃不吃得饱。希望孩子看到这部电影,找到亲生父母。
十几年来唯一让郭父感到轻松的一件事是,第一次坐飞机从广西到北京,参加节目录制。他自己是坐不起飞机的。当飞机离开地面的一刹那,他是轻松的。地上的路看不到了,云层慢慢出现,在机翼两侧,形状像山,但感觉又特别的软乎。那时候就想,如果地上的路,也这么好走,该有多好。
影片中雷泽宽继续骑着摩托上路去寻找儿子,路漫漫,亲子难觅,孤零零,父母心碎。
我在想,以后科技发达了,给每一个新生儿都采一个DNA或脸型数据库,这些样本伴随着着每一个人的的户口、身份证改名、升学、婚姻等都要在数据库中确认,那么只要丢了娃,在DNA或脸型数据库中搜索,就能找到孩子。但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那些养父母抱子心切,错就错在人贩子,可是人贩子只能用拐孩子的方法,现在虽然已经有试管婴儿等“造人”的新技术,只是还未普及,但科技发达了又怎么样呢,肯定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这种局面应该是社会整体发挥功能才能解决,并不只能依靠科技,人贩子为什么会冒险去拐卖孩子?为什么会有人贩子?这应该才是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回到电影和现实,有人早已放弃,有人却依旧坚持,放弃的显然放弃了自己,坚持的虽然看不到终点,但是依旧朝着希望进发,我认为他一定能看到希望。对于雷泽宽的人生就是不停地去寻找,只是这一找,已经找了十八年,只要活着,就一定还有时间。
《失孤》结尾,刘德华骑着摩托车继续上路,画外音是禅师开导他的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郭刚堂喜欢这个结尾,很多次借宿禅院的夜晚,同样的话,他听过很多遍。这么多年,重新审视,郭刚堂跟自己说,也许该换个方式了。那一路,郭刚堂目睹了100多起车祸,10多起当场死亡,其中骑摩托车的6个,都死掉了。郭刚堂决定,不出去了。回家的路,他走了18年。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9)
看完电影《失孤》,一切的不如意,都变的那么淡然。唯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波涛汹涌,让人抑制不住的流出眼泪。刘德华本色出演的《失孤》把一个父亲平凡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光影中展现出来。片尾一阵苍穹中的诵经的禅意,那是生命的救赎,声音飘过千山万水,昭示芸芸众生,人世间最大的苦难莫过于骨肉分离。
想起了去年上映由赵薇主演的电影《亲爱的》,还有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让我有好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眠。又想起了中央电视台倪萍主持的寻亲节目《等着我》,别人吃过的那些苦,别人遭受的那些罪,一个大男人,我竟然无法平静下来。以至于这半年来,每每我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都会到网上搜索节目《等着我》来看,听着别人的故事,默默地留下自己的眼泪,与自己的那点挫折对比,这些不如意也就云淡风轻了。
夫得之而无以为念,遂亡矣。生生世世,突然觉得世界上最温暖的瞬间是离别后重逢的那一刻,情感穿透力是那么的强大,强大的摧毁每一颗刚强的内心。寻亲,这一有人类繁衍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的社会学行为,从未间断。
想起了老家的一个习俗,农历腊月二十六,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会放爆竹庆贺,这一天隆重程度超过了除夕夜。后来,年长的前辈告诉我,传说古代村里人有一大部分人去北方修长城,到了腊月底,全村人都会在村口翘首以盼,期望家人团聚过年。可是,等了很多年,都没有乡亲回来。终于有一年,腊月二十六日,有一个乡亲死里逃生回来,全村人放爆竹来庆贺,这是一份乡情的惦念,一份亲情的寄托。于是,这个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
当骨肉被隐匿世界渺渺,栖身人海茫茫怕是唯一选择。当亲人被阻隔在迷茫的天地里,找寻是安放亲情的唯一神龛。爱是世上的幸福,但幸福并不是爱的全部礼遇。爱是团聚,但没有分离也就无所谓团聚。在爱的作用下,一切都凝结在快乐和赞美之中。然而,倘若没有先前的离别,就不会有眼前的团聚。感谢那些离别,让爱多了一份厚重与期盼。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残酷而戏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感天动地。天地乾坤,温情永存,活着,是最好的信仰。期待世上所有的离散与不幸,都能带来惊喜与相逢。相信“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却用来寻找光明”,离散从未停止,但希望和信念也从未消逝,而是愈发澎湃,如同这春潮滚滚,拍打着岸边的孤舟。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10)
今天下午去看了电影《失孤》,本来以为是一部苦情戏,但是看下来,发现的确是一部佳作,全剧没有过于泛滥的感情催泪,在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华。尤其是结尾处,雷泽宽的摩托车在绿色的大地上行使,继续他的寻子之旅,充满了对于生命残缺的不妥协,使得该剧进入到了宗教和哲学的境界。
作为一部描写拐卖er童题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两个:作为被拐儿童父亲的雷泽宽和被拐儿童的曾帅。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为了自己的救赎,来骑着摩托车不停地行走、询问、探访、历经磨难,苦苦寻找儿子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帅,则因为特殊情况,没有身份证,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会人身份的建构。在同行中,他们渐渐产生了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依恋。最后,曾帅找到了自己亲生父母,而雷泽宽继续寻找自己的儿子。
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缺少宗教这个维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义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拥有父母也才拥有根。同时,从影片中也不难看出,中国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卖er童尤其是男婴有着很大的市场。
作为一名曾经的准文艺青年,我这人心思向来比较细腻,当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关,所以我看这部影片时会结合自己的心情做过度解读。在看这部影片时,我想到,其实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偶然往往会注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在有的人看来很平常的幸福,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则是奢望。但是,这也许就是真实的人生吧?就像雷泽宽的坚持,不是有无必要的问题,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救赎,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来总是在追寻一个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梦”,30几岁的人了,对于很多事,还是有点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数人看来,自己也许有点傻气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泽宽一样,找到了亲生儿子又如何?15年的时光没有了,永远无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长的乐趣。可是,如果就此放弃,他也不会甘心。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15年来伴着希望的寻找,却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这15年,他不会那么积极地帮着曾帅寻找父母。
其实,学问、爱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我承认,看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达不清,姑且写下留存。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11)
当打拐从近年来逐步成为社会热词时,很多人才开始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的就是当下人们的性格命运。如果是说艺术来自于生活,那么生活就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的鲜活。失孤:失了,才孤独。孤独有两方,一方是被拐卖的孩子,一方则是丢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离”,这是一个很不幸的事,电影运用光影,向人们传达了这一社会问题,无非是想唤起人们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且不论这部电影如何,就以他当初的出发点,也是善意的一种人世间反射。这是一部左岸的悲伤,这是一部人性的反思,这是一部父爱的无悔,这是一部亲情的演译!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父亲十五年寻子的艰辛历程,一张地图,一个背包,一辆摩托车,一件大衣,走遍了十几个城市,途中的沧桑,旅途中的故事,旅途中的坚持,是那么的触动心灵。这位十五年寻子的农民父亲,痛苦而冷静、倔强又善良。他有一个随身携带寸步不离的斜背袋,他的背包里全是儿子及其他小孩的寻人启事、身份证明文件及少许零钱,已是他拥有的全部,雷泽宽他是一位执着的父亲。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中,父子是一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会高于众生、高于世界,甚至高于自己,变成一种超脱自然的爱,可以具象出一个“孝”字,拆分开来便是老与子。这部影片概论来说就是八个字:失孤、寻孤,遇孤,成孤。开头影片那张可爱的婴儿照片拉开了失孤的序幕,接着雷泽宽凄苦寻孤的十五年风雨路,途中帮助四岁被
拐的曾帅寻找到父母,纵使寻孤的路上仍然充满着未知性,充满着不可预见性!可是正如那高僧所说: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寻他,缘起;你不寻他,缘灭。所以为了缘起,雷泽宽依旧踏上了寻孤的路程,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责任还有承诺,这是爱的伟大!
这部影片揭露了左岸的悲伤,揭露了社会残酷的一面,这个社会又有谁能为被拐儿童买单。被拐儿童被称为“黑人”,因为他们是见不得光的,他们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是不合法的存在,这又是谁的过错,谁又该为此买单呢?这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自计划生育以来,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若孩子丢了,对家庭和孩子双重来说,就是失去和孤独;我国刑法规定,凡收买被拐卖儿童的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但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打拐”的重点是人贩子,处罚也比较严厉,但对收买者则处罚较轻,大多不追究刑事责任,甚至不予处罚,这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不法交易现象的长期存在。因此,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根本在于切断买方市场,只有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启动追究买方的刑事责任,才可以有效遏制被拐卖儿童的买方市场,从而在根本上消除这一犯罪市场。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欢《失孤》这种能够在电影中赋予一些电影之外的东西的电影,比如去探讨为何在近二十年中国会这么密集地发生“拐卖人口”的现象,深层原因在何处,官方立法机构是否有对此作出应有的反应,又或者在前两层都没办完成的情况下,当下浮躁的中国需要做点什么?也许这才是这类电影应该承载的目的和意义。
电影失孤观后感(篇12)
看完电影《失孤》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情绪万千,不知从何而言。电影充满正能量,感人至深。音乐、图画,拍摄都非常唯美。尤其是最后佛家的师父关于本部影片的`几句禅语,更是将影片中的情感进行了解读,起到了提升和画龙点睛的作用。于我,感悟最深的有三点:
1、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人心向善,多做一些善事,力所能及帮助别人。看寻子路中,寻子父亲帮助别人寻子,而自己也被修车的年轻人帮助,被高速警察帮助,这些都是使我们感动不已的地方。
2、成为一名志愿者。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多帮助别人。举手之劳就会温暖一个人心,就会帮助别人对社会充满希望。影片中,那个新潮姑娘的举动,让毛雪松找到了自己的家。
3、关于禅语。多做善事,累积因果。缘起缘灭,缘聚缘散。看开、放下、自由!
最后感谢好喝的“埃宝”矿泉水赞助商,更希望品聚书吧、百丽宫、华谊片方能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爱、向善、正能量充满社会,让我们每一个人心有所属,有所爱,有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