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观后感_范例5篇

关小雨 84次浏览

马克思观后感(范例5篇)。

真正的好文章不多“马克思观后感”是其中之一,如何写好关于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可以在线上观看大量电影,其中有一些直击人心的作品,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启示。观后感是指看完某作品后,将自己的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我建议您将本文保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马克思观后感 篇1

作者简介:

雅克德里达,当代思想巨擘,解构主义哲学家,青年时代的德里达求学于有“思想家的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来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不仅使他成为欧美知识界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也成为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其核心概念“解构”所向披靡,广泛渗透到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建筑等领域。其著作超过40本,目前不少已经译成中文。

写作背景:

世纪之交,以解构主称的德里达不仅在后现代主义理论领域保持了权威,而且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当苏东剧变、自由主义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连同其话语理论及其实践一起“灰飞烟灭”之时,德里达却郑重地推出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正是在这部轰动西方世界的著作中,德里达大声疾呼:

“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现在该维护马克思的幽灵们了。”

所读所感:

一、马克思幽灵的提出

马克思幽灵们的本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哈姆雷特》中有一段话发人深省:“还有这一个乃是康德的头颅,他生成了黑格尔,(黑格尔)生成了马克思,马克思生成了……”之所以称马克思主义为幽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从前人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成果中一脉相传,这体现了思想的相互作用。

尽管在西欧社会中,其社会形态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马克思幽灵仍然寄居在它们的内部,在不同领域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幽灵那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结合体,是正在形成的肉体,是精神的某种现象和肉身的形式。

”幽灵是虚无的,但是当它有了寄托物,就处于显形中,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却无处不在地左右着人们,甚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听从其的指令,但自己却浑然不觉,我们看不见是谁在注视我们。

书中所提及到的马克思幽灵具有无限性、过度性以及不相称性。马克思的言论在很多时候都被理解成不同的含义,有的理解成人道主义的,甚至是历史主义的,有事还被解释为无神论,反人道主义的,甚至是虚无主义的。这些观点相互矛盾,但又存在于现实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人们通过各种的迹象判断马克思的指令中的危险是过去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马克思所主张的“造反”不会卷土重来,那样人们就可以不受马克思主义者的干扰去研究马克思。但是马克思幽灵会向何处去,它要回来吗?将来会怎样?

全世界为共产主义的幽灵而忧虑的人很多,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知识一个过去而没有实在性的幽灵,不会再回来到现时的社会中破坏一切。但是对于过去,幽灵表现的是一个正在来临的威胁,而今天幽灵却意味着一种威胁,虽然人们只愿意承认它是属于过去的,但是它还是不受阻碍地返回。

二、 被驱赶的幽灵

“这是一个脱节的时代”,在现今这个时代中,苏东解体后国际形势剧变,世界由两极化变成多极化,与此同时,世界正在形成新的“世界秩序”,每个国家都尽力地谋求最好的位置,而一些国家更是建立起一种新的、不稳定的霸权。霸权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文化霸权主义。我们现在接触的是政治文化、大众传媒文化、学者文化或学术文化。

其中,知识或推理等政治和经济霸权的支配地位是通过技术媒体的力量实现的。霸权国家总是在宣扬一种思想:马克思死了,共产主义死了,所以它的希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和它的实践都没有了。

另外却在另一头不断赞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突出自己所谓的“民主自由”!这样,霸权国家欺骗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但实质上是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使他们的人民不会起来反抗剥削。

霸权国家不是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批判和保留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遗产是:人们可以像这样谈论例如占统治地位的话语,或是占统治地位的表述形式和观念,而且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论及一个等级化的和相互冲突的领域,而不必非要赞同社会阶级的概念。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利,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法国大革命发生前夕,法国贵族、国家政府乃至国王都看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艰辛情况,在政令中,在报文中不断地强调农民的苦况,并明确地指出造成百姓痛苦的根源是法国的上层建筑以及其统治阶级,后来农民不满日益增多,最终酿成了法国大革命。这是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不可调和矛盾的必然结果,霸权国家的文化转型和内部改革并不彻底。

三、新国际的应运而生

《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在这里已经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全球化就是资本的扩张,就是靠暴力实施对落后民族的侵略和掠夺,例如黑奴贸易以及殖民统治。所以按照资产阶级属性,它们所创造出来的世界不可能是和谐的世界,只能是霸权的世界、两极分化的世界、动荡不安的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新世界”。

“新世界”中存在着十种祸害,其中书中所提及的欧共体诸国之间,欧共体国家与东欧各国之间发生无情的经济竞争,而且这种关系还导致特定国家控制了国际法的实际阐释权和前后不一致的以及不平等的应用。而西方所倡导的自由市场却还没真正地实现,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保护着各国国民的“社会权益”,却丝毫不考虑人们如何在一体化市场中保全自己的利益。因此,人们认为现在有必要分析国际法以及有关机构的现存状态。

然而,每一种文化结晶的起源都与特定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国际法虽然是全球公认的法律,但是不可否认它仍然受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民族所操控,左右着国际事务的裁定。

因此,“新国际”应运而生。新国际是为了寻求新国际法的组织。它代表着人们对寻求一种新的世界秩序的呼吁,这种秩序包括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不与特定国家一起控制世界秩序的正义。

事实上,那些赞成新国际的人将继续受到至少一种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精神的鼓舞,从而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精神。

启示:《马克思的幽灵》中指出,对于一种幻觉性的幽灵真正被摧毁的,只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例如,皇帝、国家和宗教的外表是不可能被真正摧毁的。

让我继续以法国大革命为例。起初,法国大革命是从宗教革命的形势开失的。一开始,人们对宗教怀有深深的敌意,但结果,人们对宗教的仇恨却很快消失了。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他们的兴趣。一个国家没有宗教作为精神寄托是可怕的。因此,在法国大革命后期,人们恢复了以前的宗教信仰。显然,宗教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即使它被革命摧毁了,它仍然屹立不倒。

因此,马克思反对对这些形式性的毁灭而举行的“哀悼活动”,因为哀悼活动会使已失去形体的事物又重新建立,甚至它的形象比先前的更加具体、更加真实。

“一旦有了生产,就有了拜物教;理想化,自主化和自动化,去物质和幽灵的形体化,与所有工作同样久远的哀悼工作,等等。”马克思认为必须把这种同样久远性限制在商品生产上。哀悼的工作需要立足的是哀悼的对象、哀悼对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哀悼的角度。

哀悼的对象,例如国家、民族、国际法,采取一种原始形式的宗教回归——通过把技术科学或通信技术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相关的人全都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一呼百应,从而使“哀悼活动”产生对社会影响。显然,革命是哀悼活动的最终形式。

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作品是深奥的,我们切不可相信其意义会在“白纸黑字”里纯粹、单一地显示。能指与能指的分离,一系列能指,意义在无限延迟中的延迟,这些都是解读德里达话语的必要思想准备。

毫无疑问,我们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前提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但是,马克思“文本”的意义并非确定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经发现便可无限期地运用的东西,我们应随着时代的变换,不断地体认马克思“文本”的时代精神。历史,又称不确定性,总是对发展新的理论体系的可能性敞开大门。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那么它就是一门历史科学。

从公理确立的那一刻起,它就会在历史运动中打开自己,发展自己;它的公理总是立竿见影的,因为历史是一个变化、修正和发展的领域,它的目的就是要打开。

马克思观后感 篇2

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感

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很深刻地很体会到这篇悼词感情深沉以及其含蓄。不仅能感受到恩格斯对于友人登极乐世界的不舍还有对世界失去一位历史伟人而感到惋惜。因为恩格斯在无产阶级中的地位决定了这篇悼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须是含蓄的。

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这些话不仅引起人们的哀悼,也启发人们思考:

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恩格斯没有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发言。悼词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更加重要,更加激励人心。

无产阶级运动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不容易的。无产阶级领导层不应因为马克思先生的逝世而气馁,而应如何在短时间内摆脱悲痛。另一方面,这可能是一个更值得注意的方面,即恩格斯先生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是痛苦,而且意义更为深远。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

譬如说,为什么要把马克思的逝世写做“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事实上,正是恩格斯先生作为为无产阶级运动而战的朋友和救火队员,对马克思先生有着深刻的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说来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但是恩格斯现身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

把这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有助于了解马克思的为人和思想性格,也会加深体味作者对马克思所怀有的极其深切动人的阶级感情。这篇悼文无声地为世人展现了马格斯的阶级感情以及恩格斯与这位战友不需过多言语描绘的深刻感情。

读其内容不由地深深地被感动的。文章语言典雅,结构精致,言简意赅地阐述了马克思的经历、观点和意义,堪称是一座具有崇高风格的建筑,令观者身不由主的沉浸于其中,仰慕、赞叹、萌生追随之心。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

马克思钦佩恩格斯的能力,说他总是追随恩格斯的脚步。但恩格斯始终认为,马克思的能力必须超越自己,在他们共同的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大提琴家,他是第二大提琴家。《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读完这篇悼文更能深刻体会。这篇悼词对马克思的成就、思想和思想做了简要的回顾和重述。

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在他所处的时代,不同于虽有“思想”,却不科学的空想家,也不同于哲理深邃,但政治守旧的学问家。他痛恨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矮人;他痛恨逃避斗争、躲在书房里、不断逃避现实的懦夫。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除了真理,他什么都不崇拜;为了真理,他什么都可牺牲。

他的风格,也朴实得像真理。仅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20 多页文字,他就翻遍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所有蓝皮书。他用40 年心血铸就了世界工人阶级的“圣经”,其所得不够偿付他写作时花去的烟钱。

可见,科学没有市场价值,真理没有民族性!他可以阅读西欧国家的所有语言,但为了研究人权问题,他在50多岁时开始学习俄语。他坚持献给人民的,应当是最好的。

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以及敬佩。为了无产阶级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指示灯、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

“一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二是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恩格斯赞叹道:“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有一个发现,它已经很快乐了。”而马克思做到了并且出色。只有马克思的两个发现揭示了不符合人的意志的客观规律,为先进阶级和进步的人探索真理和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所从事的政治革命,不是前政权取得胜利的政治革命,而是无产阶级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社会革命,这是马克思的历史使命。它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环境与人的一系列改造,其间执政与管理、建设与改革、物质与精神、一国与国际相互关联而不可割裂对立,都是这一革命题中应有之义,因而是一个世界性的不断发展而又区分阶段的漫长历史进程。马克思正是站在这一高度,认定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既当先进阶级的卫士,又是新型革命的导师,从而根本不同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在工人中活动的密谋主义者、布朗基主义者和无**主义者,当然也不是人们所“解读”的民主派、人道主义者、和平改良主义者以及“自由个性”主义者等。

纵观历史马克思先生的出现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说得那样“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观后感 篇3

作为一个工科的学生,在纠结于各种电路之中,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我花费了七天时间阅读了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阅读这本书之后,对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重新思考马克思的话语,也带给我了很多启示。伊格尔顿论证“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时候他并没有采取“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叙事方式,而是直面人们对马克思的种种疑虑,一个一个地破解这些疑虑。他驳斥了反对马克思的错误观点,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当代价值。

反驳的十个观点分别为:

一、马克思主义结束了;

2、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可能有一些道理,但一旦付诸实践,其结果往往是难以想象的恐怖,**和**;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

四、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

5、 马克思主义把世界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

六、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

7、 马克思主义最落伍的部分在于它沉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

8、 马克思主义者提倡暴力的政治斗争;

九、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

10、 在过去的思十年里,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自上世纪90年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崩溃以来,国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怀疑,如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误解甚至任意歪曲、诽谤和恶意诽谤。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挑战,阐述了在当前的社会形势和背景下,马克思的真理仍然存在,并没有丧失其当代价值。自《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到今天已经160多年了。

今天的时代,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工业资本主义到“晚期”、“消费主义”、“后工业”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后工业时代——文化、通讯技术和服务业。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得物质财富也极大丰富了,今天的贫困似乎也与原来意义上的贫困有了很大的不同,等等。这些问题,生动地展现在活生生的人们面前,让人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知道。马克思对于当今社会还有什么意义呢?

马克思主义因其人性而具有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人的理想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体现了人的使命,体现了人的存在和人自身的存在。当代资本主义还存在许多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化,表现为经济危机周期的缩短,以及金融危机和利用危机的倾向。社会主义优越性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苏东剧变只能解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能解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说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是十分肯定的。

在这本书中,特里伊格尔顿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来自世界,特别是来自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透彻的揭示,而且在于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该书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可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员。特里·伊格尔顿从他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和多年的经验中解释了他的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结束了”这一错误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可以说,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

马克思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后才能退出历史舞台。但近年来,资本主义迅速衰落的迹象并不明显。今天,大多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都同意这一点。

但是,他们声称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不是马克思曾经描述的。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马克思的思想就会失去价值。在仔细研究这一说法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本人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十非常清楚。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来自马克思主义

商业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帝国资本主义等等。由于马克思长期以来看到资本主义性质的变化,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形式的变化如何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性?此外,马克思本人也预言,工人阶级的数量将急剧下降,白领工人的数量将增加(我们稍后将讨论这个问题)。

他还预见到了所谓的全球化——这是一个真正守旧的人做不到的。而且,马克思的这种“陈旧”恰恰是他的观点仍然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关键之处。”这一点便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特里·伊格尔顿指出:“就像马克思曾经预言过的那样,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财富分配不均已经大大加深。今天,一个墨西哥亿万富翁的收入相当于1700万最贫穷墨西哥人的总收入。

”资本主义创造的财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现在资源匮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的‘杰作’”。从作者的回答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与,特里·伊格尔顿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 并以当代的事实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经结束,但马克思思想影响的时代还没有结束。没有人能确定马克思在未来的影响不会比现在大。其实马克思的理论价值远不止这些。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可以引导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如果我们带着实际问题去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我们仍然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得到启发。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仍然不可低估。特里·伊格尔顿在其著作中也明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而在当代形势下我们也仍然可以感受的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观后感 篇4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结束后,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或多或少地形成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我知道了在发展至如今的社会里,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绽放强大的生命力。尤其在读第九章的内容时,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进行反驳,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这种误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理解。笔者只是从马克思对国家的解释中驳斥了这一观点,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大概从4个点进行了反驳:

一。马克思希望作为暴力工具的国家会消亡。2。马克思认为,国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护现存的社会秩序,控制试图改变秩序的人。三。国家是暴力的,不能完全公正。

四。国家不允许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和谐相处、团结一致。

所以,“国家是万能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一个错误的解读。文中提到“马克思以一种冷静的、现实主义的眼光审视着“国家”这一存在”,可知马克思发现国家在现实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显然,国家的权力不可能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总是有限制的。

从人民的角度来说,不难知道国家政策不能惠及所有人,所以会有反对的声音。此外,马克思更加深入地发现了“国家存在的意义就是保卫现存社会秩序,管束试图改变它秩序的人”。对人民来说,国家既有保护,又有侵犯和剥削。

马克思主义不认为“国家是万能的”,却相信国家可以有益地变得强大。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立法。而通过立法的国家将不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国家的控制权不能使所有群体和阶层的人和谐统一地生活。这主要也是利益参杂在中间。

如果国家侵犯了人民的利益,就会产生冲突。要解决这种矛盾,不能单靠中间人的劝说。而像作者说的找出“种族主义和反种族主义的中间地带”,是值得探索的。

也就是说,现实的国家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因种种的原因而不能做全,甚至国家都必须承认这种缺陷。显然,国家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会有人反对。

对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形势会好转,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深入学习马克思理论,使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读这本书,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有更多的思考。笔者也认为,笔者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结束,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观后感 篇5

直至1970年,美国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成立环保局,禁用ddt,但“环境危机却不是变好,而是越来越糟。或许灾难增长率已经放缓,但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时,我们开始恐慌,开始急救,开始呼吁全球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然后环保机构,环保组织纷纷涌现,然而,这真的有用么?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除了来自作品本身以及作者,给我更多的冲击其实是由此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联想。偏激的说,现在我们口口声声所做的“环保”只能用“虚伪”两个字来概括。通过环保的宣传,我们明知杀虫剂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和生态平衡,但却还在大量使用杀虫剂;我们明知空调、冰箱等电器对臭氧层的破坏十分严重,却还在大量使用;我们知道汽车尾气破坏臭氧层,却还在不停的购买私家车;有些企业明知许多废弃物不经处理会对河流土壤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还是在随意排放这些废弃物,因为这样处理的成本低…… “环保”在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形式,一句口号,一纸空文。

我记得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绿化带捡垃圾是件好事,但学校给了我们每人一双一次性筷子和一副一次性手套作为工具。我不知道我们是在保护环境还是在破坏环境?事实上,环境保护不是一种形式、一种过渡或一种短期活动。这是一种责任。这是地球上每一个生物的责任。我们应该主动去做,而不是在环保日或者植树节的时候就想着要环保,然后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完成。

卡逊在四十多年前顶着巨大的压力出版了她的《寂静的春天》,呼吁人们开始关注环境,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带给大家,难道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回报他么?如果我们还以这样的心态和方式从事我们所谓的环境保护,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面临的春天会更加寂静。那时,不仅是鸟儿的歌声,更是享受春天的人们将更少。那时候春天真的是寂静无声,或者可以称之为死寂。春天会是我们期待的吗?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