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观后感

昭君路 76次浏览

牡丹观后感。

一部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可以对我们的成长起到推动作用,观众的观后感能够反映出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和社会信息。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审视。你是否曾看过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呢?特意为您搜罗并整理了“牡丹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加自信地应对挑战!

牡丹观后感 篇1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静静地折上最后一页的一角,我问自己:梦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

她死后,母亲把她葬在花园里的梅树下,然后搬到梅花寺。丫鬟春香把自己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

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

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宋明理学压制、封建逼迫的时代,杜丽娘解放人格、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

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

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在每个人的心中,没有真理,没有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心伦理,所以她突破自我,追求幸福;林云不应该生活在肮脏的官场,所以就藏在湖边,一个梅妻一个鹤娃;严子陵不应该满足于财富,所以她梦见山川,无忧无虑。

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应该再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终点,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观后感 篇2

提到有品性的花、草、树等植物,人们一定会想到菊花、梅花、太阳花、仙人掌之类生命力强,坚忍不拔,不向困难低头的植物。但人们更喜欢被人们喻为“花中之王”的牡丹。那你知道《牡丹亭》读后感作文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牡丹亭》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牡丹亭》读后感作文(一)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后感作文(二) 我突然很想知道《牡丹亭》到底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想做的事立刻就要去做,我一直都是这样想入非非。昏暗的灯光下,轻轻翻开书页,回归了一种久违的安心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江南,那个惯有才子佳人的地方。 在一个恰当的时间里,两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中他们在牡丹亭畔幽会,互生情愫。梦醒之后,一个心怀思念,苦苦追寻,一个伤春忧愁,瘗玉埋香。随后便是一波三折的寻梦旅程,终成眷属。 一 私心下以为,最打动人心的是写真那一出。 杜丽娘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描下春容,嘱托收藏在太湖石底。谁知正是这幅春容,柳梦梅找寻到一生苦苦追寻的梦中美人,丽娘也因此重生。 我们接触到一件新事物之时,总要弄清楚它的样子。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甚至从别人的只言片语里也要问个究竟。人总是要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清楚。就算是对着镜子,盯久了有时也觉得镜子里的人和自己有点不一样。至于自己的脾性,大概更是说不清了,你能说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吗?好像真的有点困难。 然而更多时候,我们没有机会弄清事情的究竟。 《天龙八部》里虚竹在冰窖里与西夏公主的初遇,四围一片漆黑,寒冷至极,他看不清公主的样子,甚至不知道她是公主。他只知道她冰肌玉骨,腮凝新荔,他还知道,他爱她,如此而已。 爱情来的太突然,有名怎样,无名怎样,弄清楚样子怎样,弄不清又怎样,他们都是所爱的,不论美丑。但只要爱情来了,便是一种重生。 世事无常,我们能做的便是恬然处之。 二 梦回莺啭,姹紫嫣红开遍,游园惊梦,不觉进梦,想醒却醒不过来。 这就是这出戏里最神奇的地方,梦里的邂逅,竟比现实中的更加真实。爱神已经来了,接着要做的,就是用尽一生的时间去追寻。 于是柳梦梅开始北上,众人都只道他去赴京赶考,其实他要赴一个没有请柬的约定。 岭上天寒,他病倒了。 时空只是错了一个步伐,曾经他在岭南,丽娘在岭北;如今他在岭北,丽娘已赴黄泉。 他知道岭南的荔枝花开的有多寂寥,但是,他要寻到今生的梅花,梅花开的惨淡而毅然,他绝不能辜负。 他知道长江水会滔滔不绝流向天际,但是,他要涉足遥远的冰河,冰河流淌着涓涓细流,他不能让它干涸。 他捡拾到太湖石底的画卷,画中的女子那样熟悉,他的痴情终于打动了丽娘的魂灵。 凭借这一纸春容,他找到了老梅树下的沉睡三年的丽娘,接下来的故事,就像睡美人一样。 “只要你呼唤我,我将跨过冥河而来。”请相信我,唯有你能使我重生。 三 其实刚读这个故事,真是让我大跌眼镜。 出场的几个人物,皆是名门之后:杜子美之后,柳宗元之后,韩昌黎之后,皇后甄氏之后。我笑着摇了摇头,这人物的设计,也太夸张了吧。 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不论是杜甫还是韩愈,他们都是坚定的封建统治的守护者。入朝为官也好,退隐江湖也好,郁郁平生也好,国君无眼也好,他们都会维护至高无上的皇帝,心怀忠君爱国的抱负,从未想过冲破这一切枷锁。然而他们的后代,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长歌,梦想亦或爱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种结局,自然是令人欣慰的。然而幸运并不会降临在每个人身上。 但是一切尝试都是可贵的,无论成败。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能够不顾一切的爱一场,便是一种勇气。能够不顾一切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便是一种力量。我相信这个故事会流传下去,从丰美的南方开始,飘向严寒的北国。 我等待着你的来临,我将重生,我将永生。 《牡丹亭》读后感作文(三)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最美也最悲凉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相伴白头偕老的?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祝化蝶,都只开了爱情的花,来不及经受现实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考验。他们的爱情,也因之而永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恐怕是古今所有爱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条主线。《牡丹亭》中更是如此。爱情,能让生者为之死,死者为之生,何等壮阔的情怀。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呢,当然是有的。但粗糙的现实生活总会使爱情之火渐渐熄灭。虽然爱情是男女两个角色共同分担的,但主角却往往是女性。女人为爱而生,这话不假。也因此,爱情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爱情中艰辛成长,最终,实现真正爱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看过《胭脂扣》的人大概都会被如花的痴情所打动。她与十三少,相约死后重逢。然而,五十年过去了,依然是她一个孤魂野鬼。她的十三少在人间混迹,潦倒不堪,也早把她忘记。对爱情的信仰让如花最终如愿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一个邋遢的早已忘却他们之间惊心动魄的爱情的陌生人。当如花心碎地离开,她该知道,爱情,只是她一个人的一场执着梦。 里尔克曾谈到爱,“女人对爱无限投入,而从不或是几乎从不要回报。” 爱情给予女人的,女人反过来哺育爱情。她们令爱情荡气回肠,地久天长。 无论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还是现代的张爱玲,为爱义无反顾,痴情一世,还有大家熟悉的刘若英,她们都不惜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爱,来行动爱。杜丽娘是勾画的理想人物,可以在作者的美好愿望里而起死回生。现实中的人呢?张爱玲伤心独自,刘若英形单影只,然而,不变的是她们同样永世的爱,生活可以破碎,孤单可以不避,但爱却永远不可以熄。 每个时代都有它那个时代的爱情面目。女人,不是失去了为爱牺牲的能力,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改变着我们的爱情观,也在改变着我们时代的女人们。 西方女权主义的浪潮似乎给了爱情主题一个严重的冲击。虽然女子可以自由去爱,与男子同样平等地爱,但却让爱的实质第一次遭到了怀疑。爱情泛滥得可以,真情却少有几分。女性觉醒了,但爱却进入了低潮。是男人的危机感让爱变得不再可靠,还是自古以来流淌在女人血液中的爱的不够坚定? 在物质可以代替一切的经济时代,女人如何寻求并捍卫自己的爱情?似乎很难答案。 爱情可以不请自来,但真情却在利益当中逐渐流失;交通交流方便快捷了,但思念却成了奢侈的消遣。有多少人还会为自己所爱的人茶不思饭不想的呢,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只成了古话文中的凄美背景。婚姻才是主题,嫁一个可靠的人,有一个终生的饭碗,爱情似乎就可以见鬼去了。校园里的爱情也已经乌烟瘴气,及时行乐的观念已经深深烙进我们这代人的思想,生存的压力使女人们委屈甚至弃置自己的爱情理想。 女人,终究是为爱而生的,而使她们改变的,使爱情快餐化功利化的,恐怕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吧。(仅供参考) 牡丹亭读后感(四) 高中买了西厢记没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诗句很美。这次花了好几天把牡丹亭而且连着注释好好地过了一遍。其间数度停顿,每一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头很顺当,书我已经还了,我不能够说出在具体哪个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讲十几回的时候我觉得不就是做了个梦嘛,犯得着大费周章铺演成戏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 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结尾大团合结局让我不怎么满意,觉得不够深刻也不现实。能有这样的结局绝对是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奇迹。只要中间哪个环节稍微合常理一点,比如柳梦梅怎么就到了梅花庵里头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内一座桥边滑倒,恰巧就让陈最良碰上,如果没碰上呢,就不会进梅花庵,就不会进那后花园,戏也就完了。 这类不可思议的碰巧的事层出不穷,我直想真要来实践一番,还不得要NG几百万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过,故事就这么安排了,就这么巧,咱们也不怎么追究了。 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 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对杜宝的印象也不错,对妻女都很有感情,也还算恪尽职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围那当口,我以为会使出什么妙计,不想就写两通信去打发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还真给打发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里杜平章的表现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很好地坚持了人类的理性判断。众口一词都说女儿死了三年给柳生挖坟救了回来,起死回生,柳生还登堂入室没打声招呼把婚就给结了(这很有违于当时的风俗传统),我当时就想杜平章快快认了女儿女壻这大团贺结局就愈发地无趣了。没想到平章老先生还不依不挠,力排众议,坚持理性判断,不为情所动。稍微换一个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相信一个人在埋在地里的棺材里待了三年还能起死回生,换我我就不信。当然杜老爷出于维护自家声誉,风纲纪常的考虑不能说绝然没有,但我想这不是主要的。杜老这一番坚持不仅表现了杜老为人正直刚正的作派,还让整出剧在最末尾形成了一个连绵的小高潮。汤显祖不愧为剧作一大家。 回转头说一下柳梦梅,柳生在我看来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文弱书生。有一处表现得很明白,他乃壮男子也。杜小娘出坟还阳,身体虚弱,急需安神调养。石道姑问陈绝粮安神药。陈绝粮回说壮男子裤档布烧成灰服了,百试百灵。这光荣的任各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柳生身上。柳梦梅毫不含糊,当场就剪了下来烧灰入水给杜小姐服了,结果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陈最良三代传医名不虚传之外,更雄辩地说明了柳生果真一壮男子也。还有在中山岙见宝打秋风,淮城闹宴顶撞杜老爷,没几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当久一段时间之前,R跟我聊到杜丽娘跟柳梦梅,当时我未曾读过原著,对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惭愧。看得出R是以为我自应当知晓的,那时我不够坦诚没说我不曾读过牡丹亭。而今读罢,身心舒畅。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牡丹亭》读后感作文( 五)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 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观后感 篇3

原创: 端儿

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读”牡丹亭”,那是少有的特别让人喜欢的戏剧。杜丽娘在剧中的角色温柔美丽,才华横溢。最重要的是,她热情地追求浪漫爱情。读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时候,让人对她的爱情观心生向往。

纯粹的爱情碰撞出绚丽多姿的花火。在剧中,人们对杜丽娘这个角色有着完美的想象,一个女孩对爱情的勇敢追求。

当第一折游园惊梦开始的时候,饰演杜丽娘的演员婉转动人的唱腔把深闺少女怀春的情愫低回婉转,声声动人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温婉地让人心生怜爱。让观众以为她就是杜丽娘,很惊讶地欣赏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戏。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让人能想象着春光乍泄的花园里那个美丽怀春少女娇羞难掩对爱情的向往之情。

这段咏叹调和人物形象完全把观众带到了牡丹亭的世界里,让观众沉浸在戏剧的场景中,不断为杜丽娘的心灵起伏。第一次观赏昆剧就能观赏到如此水准的表演,真的说明高超的艺术表演是与观众没有距离的,因为它能直击人心,让人共鸣,无论你是否真的内行。剧里生旦净末丑全齐,一起演绎了一场完美的牡丹亭。

在冥朝审判剧中,表现了法官对杜丽娘的惊异和爱戴,杜丽娘也通过细腻的歌声和表演,完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为之喝彩和感动。

汤显祖的伟大在于创造了一个充满情感和人性美的人物形象。读书的时候,就会去想象杜丽娘的像,既有女孩子的美丽柔媚娇羞,含情脉脉,然后还有难能可贵的勇敢。牡丹亭为啥得到那么多人喜爱,就应该是戏剧里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吧,纯粹的追求心中向往的爱情。

白先勇将牡丹亭如此完美地搬上舞台,是他的才华和用意。每一个字、牌和曲牌都精心设计,很唯美,只有好的剧本、好的编剧,给演员一个好的土壤,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计的表演特色,更好地贴近角色。一个好演员可以与角色融为一体,让人觉得她就是角色本身。

再与好的曲乐组合搭配才能让一部戏剧焕发出如此动人的魅力,得到那么多的赞誉,让观众都深深投入到戏剧里的情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美美与共”.

牡丹观后感 篇4

红牡丹是出自林语堂的一本**,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牡丹的女子在封建式婚姻下丧夫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作为一个生于封建时代的女性,牡丹不配名副其实。她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女人。开头,牡丹与她那个毫无感情的丈夫阴阳相隔后,牡丹并没有表现出像是遵守妇道的女子一样哭泣哀涕。

即使在葬礼上哭过之后,也哭不出自己,后悔自己的青春。不难想象,这样性格的女子必定不是遵循安稳,后面的故事讲述的绝非离开她骨子里的一股不受时代所束缚的自由之恋。她既欢喜又担忧,欢喜的是与她的青梅竹马金竹可以相见相爱,不再饱受远距离相思煎熬之苦;担忧的是自己不甘沦为情人角色,又比较着金竹与自己所付出的爱是否对等。

读到这里,我不禁怜悯女人的脆弱。无论是**里的牡丹还是现在的女人,渴望被爱的脆弱性都是相似的。牡丹想着可以不顾一切的投身爱情,却无法让被爱着的那个人变得与自己那样同样勇敢,同样不顾世俗,抛弃一切。

这也许是女性天生的脆弱敏感,但也许又是社会上赋予男女不同角色的原因,男人需要担起家庭的责任,也需要保卫他的野心,责任太大,顾虑太多,不顾一切谈何容易。 牡丹虽然担忧,但还是想见金竹,在她寻找金竹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儿时崇拜的对象,她生命的第三个男人,梁孟嘉。他们扑灭了爱情的火,让我感叹命运的聪明。

当牡丹犹豫的时候,碰巧有个男人弥补了她的空白。他选择不和金竹在一起,这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解脱她陷在做金竹的长期情人这样尴尬境地的泥潭里,何尝不是个好选择,好未?但是与梁孟嘉在一起,也不是高枕无忧,烦忧事一了百了。

与梁孟嘉一起,我们将面临同姓婚姻的问题。但在金州和梁孟嘉,牡丹总是选择梁孟嘉。换作绝大部分女性,我想也多数会选择梁孟嘉,毕竟将自己的未托付在一个不确定的人的身上,这样承受的风险,不是每个人都甘之如饴。

梁孟嘉之后的牡丹起初是稳定的,但性格总是会跟随一个人并影响他的生活。牡丹终究是耐不住寂寞的女子,她与傅南涛私恋了,好似昨日同堂兄梁孟嘉的盟海誓都随风消逝一般。傅南涛也是一名家属。因此,傅南涛因杀害妻子被判入狱。正因为如此,牡丹和傅南涛没有及时相守。

之后,牡丹得知金竹病重。 她去探望他,并与船上的一名大学生谈论爱情和睡眠。读到此时,改变了我对牡丹的看法,主人公带着新时代女性的味道。她有勇气,有美丽,有自信,但她没有集中精神和耐力。

我甚至认为她只不过是为了给她寂寞的时间填满激情,她的寂寞在生理和心理都强烈的散发着,她多情的影子里隐藏着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她真正想要的,我找不到答案。 再后牡丹遇到叫安德年的诗人,觉得他颇似君相如,又开展一场热恋,此刻,我看到了她这次的相爱与前面的热烈有所相同,又有所不似。同的是她依旧热烈,不同的是她的心多出了安稳。

她的情路似乎注定坎坷,想要安稳厮守时,安德年遭遇丧子,其妻悲痛万分,牡丹不忍心看到其妻陷入绝境,而后斩断情丝分手隐居。牡丹的再次退却,让我反思,其实她并不是真的绝望,她至少考虑到了别人的悲痛。又或许,经历了前面这些男人,让她多了些顾虑,少了份冲动,她的爱情也不再是单纯的只为自己,而是受着他人情感的左右。

隐逸镇牡丹扫尽风头,回归自然,执教为业。不料遭盐商绑架,(fsir)梁孟嘉与安德年两旧情人随船赶救,牡丹最终逃离匪窝。此时的牡丹已然看淡世间,不求热烈只求安稳。

后来,傅南涛刑满出狱,同意结婚。 牡丹终究回归安稳。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决定爱的是非,因为爱不分是非。

牡丹追求对自己的爱,没有错。从客观上说,与她两情相悦的男子没有一个可以在相爱之时给她名分给她安稳,时间禁不起等待,人禁不起时间的流逝,牡丹追寻着一个能让她安定的人,这又何错之有?但同时,正是她无法忍受孤独和等待,才是她成为别人眼中的亲情女儿。

时间让她爱上了错误的人,但爱错了人的人不会偷走她的时间?说到牡丹的爱情,我不得不为她没能和梁孟嘉在一起感到遗憾。梁孟嘉对牡丹始终带着情分,但在相爱的时间里,两人想法却有所偏离,需要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梁孟嘉想要细水长流的平淡,牡丹却要着轰轰烈烈的情爱,这或许是年龄的原因,也许是性格使然。看到梁孟嘉前去营救牡丹之刻,再读到梁孟嘉与牡丹的妹妹素馨相爱相守投身于平淡生活之时,我的惋惜就在于此。若在梁孟嘉想趋安稳之时牡丹也跟随相守,也许结局可能就变得不一样了吧,这也许也是错误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的一种阐释吧。

《红牡丹》最后的结局也带给我很多想法。人最终还是离不开安稳。有的人经历风雨一生,在他入土归安的那刻,他也终究走向安稳,有的人一直平淡一生,他是较早选择安稳。

爱情的轰轰烈烈最终也是敌不过细水长流,一时的热烈可能给我们带了欢喜,但一时的欢喜迎后无限的落寞。年轻的爱情环抱轰烈,承载欢喜,才显得那么刻骨铭心,但更多时候,我们想要一份结果,想要维持这种欢喜,不是仅凭一时冲动,而是要有经得起等待的心。最后,可以承载爱的水是一条稳定的河流。

牡丹观后感 篇5

清明假期,我与同学相约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一年之前,我们班曾组织过一次参观国博《复习之路》,那时,我还只是刚从小城市来到首都,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一年之后,作为一名入党用心分子,经过堂课的深入学习,对参观《复兴之路》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辛亥革命,再从八年抗战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一向在探索中前进着,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取得成就,中国人民一向都没有放下过,不屈不饶,一向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永不放下。我想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精神。

《复兴之路》展览透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个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取了马克思主义、选取了中国共产党、选取了社会主义道路、选取了改革开放,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务必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复兴之路用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入党用心分子,就应坚定不移的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职责,用自我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续写新的篇章。勿忘国耻,以史为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全面建设械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牡丹观后感 篇6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最美也最悲凉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相伴白头偕老的?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祝化蝶,都只开了爱情的花,来不及经受现实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考验。他们的爱情,也因之而永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恐怕是古今所有爱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条主线。《牡丹亭》中更是如此。爱情,能让生者为之死,死者为之生,何等壮阔的情怀。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呢,当然是有的。但粗糙的现实生活总会使爱情之火渐渐熄灭。虽然爱情是男女两个角色共同分担的,但主角却往往是女性。女人为爱而生,这话不假。也因此,爱情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爱情中艰辛成长,最终,实现真正爱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看过《胭脂扣》的人大概都会被如花的痴情所打动。她与十三少,相约死后重逢。然而,五十年过去了,依然是她一个孤魂野鬼。她的十三少在人间混迹,潦倒不堪,也早把她忘记。对爱情的信仰让如花最终如愿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一个邋遢的早已忘却他们之间惊心动魄的爱情的陌生人。当如花心碎地离开,她该知道,爱情,只是她一个人的一场执着梦。里尔克曾谈到爱,“女人对爱无限投入,而从不或是几乎从不要回报。”

爱情给予女人的,女人反过来哺育爱情。她们令爱情荡气回肠,地久天长。

无论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还是现代的张爱玲,为爱义无反顾,痴情一世,还有大家熟悉的刘若英,她们都不惜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爱,来行动爱。杜丽娘是勾画的理想人物,可以在作者的美好愿望里而起死回生。现实中的人呢?张爱玲伤心独自,刘若英形单影只,然而,不变的是她们同样永世的爱,生活可以破碎,孤单可以不避,但爱却永远不可以熄。

每个时代都有它那个时代的爱情面目。女人,不是失去了为爱牺牲的能力,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改变着我们的爱情观,也在改变着我们时代的女人们。西方女权主义的浪潮似乎给了爱情主题一个严重的冲击。虽然女子可以自由去爱,与男子同样平等地爱,但却让爱的实质第一次遭到了怀疑。爱情泛滥得可以,真情却少有几分。女性觉醒了,但爱却进入了低潮。是男人的危机感让爱变得不再可靠,还是自古以来流淌在女人血液中的爱的不够坚定?

在物质可以代替一切的经济时代,女人如何寻求并捍卫自己的爱情?似乎很难答案。

爱情可以不请自来,但真情却在利益当中逐渐流失;交通交流方便快捷了,但思念却成了奢侈的消遣。有多少人还会为自己所爱的人茶不思饭不想的呢,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只成了古话文中的凄美背景。婚姻才是主题,嫁一个可靠的人,有一个终生的饭碗,爱情似乎就可以见鬼去了。校园里的爱情也已经乌烟瘴气,及时行乐的观念已经深深烙进我们这代人的思想,生存的压力使女人们委屈甚至弃置自己的爱情理想。

女人,终究是为爱而生的,而使她们改变的,使爱情快餐化功利化的,恐怕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吧。(仅供参考)

牡丹观后感 篇7

《牡丹亭》的故事是经典的感人至深的!最喜欢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两个晚上白版《牡丹亭》中本和下本的表演,演出了杜丽娘的为爱而生生死死,演出了柳梦梅为爱而痴醉于一幅画中,演出了汤显祖心目中爱情的超越生死!这是何等的情意!

故事情感的固然细腻感人,但这也是依托于戏曲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的。

首先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综合唱、念、做、打于一身。真真如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所感叹“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唱功、音乐性的念白、表演以及武功在《牡丹亭》的后两本里都有体现。

要说戏曲的特点,最显著的就是他舞台上空空如也,却能够表现出后花园的姹紫嫣红开遍,表现出杨婆持枪打败大军的战争场面,表现出紫禁城皇宫的富丽堂皇!这便是戏曲独一无二的虚拟的表现手法。

但是最多只有一桌一板凳的舞台,怎么来表现出场景的变幻万千,时光的匆匆飞逝呢?这就需要严格的表演程式。杜丽娘着一套白衣,飘然而至,便是到了阴曹地府;船夫打扮的人,持一浆在手,前后的摇摆,左右的颠簸,便表现出了河流上的大风大浪。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不朽之作,它带我们领略到戏曲故事的唯美,感情的细腻,唱念做打的综合演绎,让人不可思议的虚拟表现手法以及严格的表演程式!《牡丹亭》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戏曲的大门。而那惊鸿一瞥让我们爱上中国戏曲!

推荐文章